第(2/3)页 沈渊带着两世宿慧,聪慧灵敏,眼界开阔,思路纵横,做起八股文来自然是学得飞快。 而陈眉公则是当世大家,他指导沈渊时的每字每句都是发人深省,净是文海中的精要。 这一对师徒一个学得飞快,一个教得顺心,这段时间沈渊的进步,真可谓是一日千里! …… 这一天,陈眉公读到沈渊一篇时文的;束股,只见上面写道: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好!好啊!读罢之后,眉公掩卷长叹道:;你这孩子行文如长江大河,滔滔之下,行于不可不行,止于不可不止,真是难得! ;你这小小年纪,就把‘取舍’二字看得如此通透,我在四十岁前也未必做得到。 沈渊站在旁边凛然受教,态度却是恭诚谨敬。见老师这边夸他,他赶忙说道:;弟子不敢! 只听陈眉公接着说道:;你不知道,多少精才绝艳的饱学之士,就栽在‘取舍’二字上头。 ;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学惊人之辈,却屡试不能中举,就是因为他们在写作时文时,往往得到一句绝妙之语,就再怎么也不肯舍去。 ;由此文章或不对题、或不规矩、或偏离经义。总而言之会被考官不喜,其实那些考官的学识,却未必强得过他们! ;难得你做时文时圆融自然、果断取舍,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气韵毫无顿挫之处,更是句句符合经义要旨。 ;你现在不要自满,以后多读汉赋,在古律和行文厚重这上头再进一步,过个会试应该不难。 沈渊听了之后自然明白,这会试一过就是可以出仕做官了,老师的这一番提醒和肯定,让沈渊忍不住心潮澎湃。 实际上沈渊之所以能得到眉公如此称赞,跟他前世的经历和他对科举考试的认知,却是大有关系。 沈渊当然知道,古人进行科举考试,实际上就是用规矩来规范天下这些读书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