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长孙无忌双手持笏板,面色如常,不为所动。 好似殿中的情形与他没有干系一般。 实则,他内心却是沉到谷底,持笏板的双手,已经死死的捏紧了。 他内心怎么可能平静。 早就后背发凉了。 作为一个资深的老狐狸,群臣都明白看穿的事情,他如何不懂? 不是他不懂,而是没有办法。 本来他作为陛下妻兄,三个嫡皇子的亲舅舅。 谁当太子,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损失的。 他依旧是他,是太子舅舅。 这一点,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他根本不需要有多余的举动,就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中立,是他作为外戚最正确的选择。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可谁知道,今日朝局,风云变幻。 太子李承乾大朝议讲‘礼’,瞬间就把他推倒风口浪尖上。 句句没有他,但无处都不是他。 当太子舅舅,不在太子名单上,那本身就是一件莫大的过错。 更别说,太子所说的‘礼’,牵扯太大,太恐怖了。 他不能主动开口,那会沦为朝外笑话。 不主动,太子却不点他。 无异于也是站在对立面。 他心里几乎在渴求,太子能够点他,给他个体面。 见太子没有点他的意思,他甚至想着放下身段,希望李承乾给他主动开口的机会。 李承乾给吗? 肯定是不会给他的。 他就是要敲打长孙无忌,就是要让他处在风口浪尖上。 就是要让他知道什么叫怕了。 长孙无忌为什么怕? 因为李承乾的开场白,说的是孔曰仁,孟曰义,周曰礼,回应的是陛下说的话。 仁,义,礼。 仁,说的是行仁政,要仁德。 义,说是名分大义。 礼,说的是礼法,礼制。 李承乾有仁德,有名分大义,更是直言不讳的说皇嫡长子的身份。 这就牵涉到‘礼’。 他就是告诉在场群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 你们是拥护还是不拥护? 要知道,隋唐是门阀政治。 门阀最在乎,最看重的是什么? 传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