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索姆河大捷-《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1/3)页

    在得知皇家安全情报局已经联系到了甘地,并且争取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同意,印度将会在半年内发动一次独立运动之后,卡洛立刻联系了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替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出谋划策。

    相较于印度的独立运动,卡洛对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更加信任。倒不是说觉得印度不会发动独立运动,只是在如今的情况下,印度的独立运动不仅不会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会中途停止。

    因为不管是甘地还是国大党的其他高层,亦或者是普通的印度民众,都没有做好全面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准备。

    他们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争取自治地位而已,他们也没有能力将英国全面驱逐出印度。

    而爱尔兰不同。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已久,他们是有足够的决心推翻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的。

    卡洛联系印度方面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英国政府忙于平定印度的独立运动,忽略爱尔兰方面的行动,为真正的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争取更长的时间和机会。

    说起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这才是卡洛对付英国的主要手段。

    为了给英国准备这份大礼,西班牙提前接触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已经长达数年的时间,并且在此期间帮助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发展为爱尔兰最大的反英势力,获得了高达数十万爱尔兰人的支持。

    如果不是因为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西班牙强行要求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所率领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等待时机,在英国加入世界大战后再挑动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话,恐怕爱尔兰的局势早就按压不住了。

    在从西班牙方面得知印度即将发动独立运动的时候,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和其他的共和兄弟会成员对此还是相当兴奋的。

    爱尔兰作为英国本土的一部分,爱尔兰人当然清楚印度对英国到底有多么重要。

    一旦印度爆发独立运动的消息传回英国本土,英国政府势必会往印度调集大量的军队镇压。

    到时候就是爱尔兰发动独立战争的最好时机,本土兵力空虚的英国政府面对爱尔兰的独立战争将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爱尔兰人也将有极大的希望,能够将所有的英国人赶出爱尔兰,建立一个只属于爱尔兰人的国家。

    让卡洛没想到的是,印度人承诺会在半年内发动独立运动,结果真的将独立运动的时间拖到了半年后。

    甚至西线战场的索姆河战役都结束了,印度方面仍然没有任何独立运动的动静。

    好消息是,协约国最终在索姆河战役上取得了胜利。

    相较于历史,早爆发两年的索姆河战役反而更加惨烈。参与索姆河战役的国家一共有五个,而且都是列强国家。

    协约国和同盟国投入到索姆河战役的军队数量加起来超过500万人,总伤亡也接近150万人,比凡尔登战役更加惨烈。

    法国动员了最多的军队,共有160万法国军队参与了索姆河战役,总伤亡高达46万人。

    德国动员了140万军队参与索姆河战役,总伤亡大约32万人。

    西班牙动员了90万军队参与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大约23万人。

    英国和意大利各自动员了大约80万的军队,其中英国的伤亡人数接近26万人,意大利的伤亡人数接近22万人。

    如果乍一看可能认为,同盟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的伤亡只有不到60万人,明显是要好于协约国接近90万人的伤亡的。

    但如果再看一眼西线战场的局势就能明白,协约国虽然有较大的伤亡,但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索姆河战役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最终让法国几乎完全收复了被德国占领的国土。相较于这一点,法国那傲视其他列强的伤亡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毕竟法国军队的伤亡也不全是本土军队,还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伤亡,来自法国的非洲殖民地军队。

    这也是其他国家相较于德国来说,区别最大的一点。

    英法西等国都能在殖民地动员大量的仆从军队,让这些军队来充当炮灰。虽然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但也能有效减少本土军队的伤亡,变相的降低损失。

    而德国明显就无法这么做了。虽然德国的本土人口更多,但在其他国家大量使用殖民地军队的情况下,德国明显也是有些吃不消的。

    虽然目前德国政府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大肆的进行动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最开始的那些精锐的德国军队几乎已经损失殆尽,目前的德国军队虽然战斗力也同样强大,但整体相较于德国最开始的那些军队,明显还是要差上不少的。

    索姆河战役的胜利对协约国来说,极大程度的加强了协约国各国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这一点并不只体现在参与索姆河战役的英法西三大列强身上,同样也体现在巴尔干诸国身上。

    在得知西线战场的索姆河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巴尔干战场的协约国军队,士气也迎来了小幅度上升。

    这种大规模战役的胜利,提振士气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要知道,索姆河战役的敌人可是如日中天的英国和德国。

    协约国能在索姆河战役中打败英国和德国,自然也能在巴尔干战场上打败奥匈帝国。

    在这样的士气加成之下,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对奥匈帝国的进攻,也变得勇猛了许多。

    相较于协约国各国的欢欣鼓舞,同盟国在得知索姆河战役战败的消息之后,士气明显低落了很多。

    特别对于德国来说,索姆河战役的失败绝对是相当重要的节点。这代表着,德国在西线战场已经彻底没有战胜的希望,只能被迫将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东线战场,在西线战场采取全面防守的姿态。

    这和曾经德国主动战略东移是完全不同的。曾经的德国主动进行战略东移,原因也只是在西线不能打开突破口,希望在东线打下一定的战果,然后再将枪口调转回西线。

    如今的局面对德国来说,索姆河战役战败之后,德国能够胜利的希望就只剩下东线了。

    西线战场的局势已经无法挽救。别说剩下的那少部分法国领土和比利时,可能就连德国的本土,也会遭到协约国军队的疯狂进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