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突破战术-《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2/3)页
眼看着前线的伤亡越来越大,奥匈帝国政府坐不住了,连忙要求英国政府加快运送军队和物资,最好能在一周内将军队和物资全部送来奥匈帝国。
面对奥匈帝国的催促,英国政府实际上是相当为难的。原因也很简单,英国本土前往奥匈帝国,走直布罗陀海峡是最近的。
可直布罗陀海峡被西班牙把控,英国的运兵船走这里,简直是羊入虎口。
要是不走直布罗陀海峡的话,英国的运输船就必须得绕非洲一圈,在一周内将兵力运向奥匈帝国是完全不现实的。
想要在一周内将兵力运输到奥匈帝国,英国只剩下两个选择。
要么将军队运输到德国,然后在德国境内乘坐火车前往奥匈帝国。虽然这么做比较麻烦,但考虑到德国境内比较发达的铁路网,一周内运输数十万军队还是能够做到的。
另一个选择,就是不在英国本土调动军队,而是在英国的殖民地,比如埃及、南非和印度等地调动军队支援奥匈帝国。
在这三大殖民地,除了殖民地军队之外,英国也是有正规部队作为驻军的。
这三大殖民地都非常重要,埃及殖民地控制苏伊士运河,印度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南非殖民地则是非洲为数不多正向收益的殖民地。
从这三大殖民地抽调军队,混编一部分殖民地军队,凑够一个集团军的30万人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能实现短时间内向奥匈帝国增派兵力,可英国政府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选择第一种方式。
虽然三大殖民地有足够的军队可以调动,但要是从殖民地调动军队的话,在英国本土补充兵力之前,殖民地会面临兵力空虚的局面。
如今可是世界大战,英国政府无法保证在殖民地兵力空虚的情况下,西班牙和法国是否会偷袭自己的殖民地。
这也是英国最终决定从本土调兵的原因。毕竟就算本土兵力空虚,只要守好英吉利海峡,就不用担心遭到法国和西班牙的偷袭。
而且英国本土随时还能动员更多的军队,兵力空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联系了德国,希望德国的铁路体系能够配合英国,更快地将军队运输到奥匈帝国。
德国政府自然不会拒绝。毕竟除了交通部门需要配合英国之外,德国政府再也没有其他的付出了。
要是这些英国军队到达奥匈帝国之后能够稳住南边的战场,对德国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德国就能集中精力应对东线战场,如果能够解决俄国的话,倒也能缓解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压力。
奥匈帝国之所以面临三线作战的局面,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奥匈帝国和俄国的战场。
虽然俄国在东线战场失败之后,短时间内已经丧失了主动发起反击的能力。但万事不是绝对的,俄国在和奥匈帝国的边境还部署着近百万的军队,奥匈帝国也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部署在边境,哪怕南线和西线都有危机也不敢调动。
要是能够彻底解决俄国,奥匈帝国就能将这上百万的军队重新部署到西线边境或者南部战场,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迎刃而解。
思来想去,德国政府最终发现,俄国才是那个最大的问题。只要解决了俄国,一切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乎,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谋划之下,决定对俄国发动新的攻势,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使用大范围的战术穿插,尽可能包围俄国在东线战场的剩余部队。
一旦能够像之前的战役一样,解决一个或者多个俄国的集团军,那么俄国将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反攻,甚至有极大概率不得不退出战争。
毕竟一个集团军拥有高达数十万的兵力,好几个集团军可就是上百万的兵力了。
要是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士兵,哪怕是俄国,也是绝对吃不消的。
德国最高统帅部拿着东线战场的地图判断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已经取得战果的区域,是执行战术穿插的最佳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俄国在第十集团军损失惨重之后及时补充了兵力,但这些奔赴战场的军队可都是新兵。
和原本的第十集团军主力部队相比,这些奔赴战场的军队,不仅军事素养一塌糊涂,就连武器装备也更加糟糕。
虽然法国和西班牙都向俄国支援了一大批武器装备,但俄国军方仍然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这些新兵很少能被分配到统一的制式步枪,甚至对大部分新兵来说,他们能够拿到步枪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俄国的新兵部队至今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获得步枪。他们想要获得步枪,最快的方式并不是等待法国和西班牙的军火援助,而是前线战友死亡后的步枪易手。
是的,俄国的情况就是这么糟糕。除了俄国的主力军队统一装备着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制式步枪之外,只有少部分战斗力还算可靠的军队,才能优先装备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步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