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巴尔干地区不愧为火药桶的称号,巴尔干半岛上居住的这些民族也确实是一群莽夫。 从10月份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开始,到年底也就两个半月的时间,巴尔干战场夸张地创造了近50万人的伤亡,其中死亡的士兵人数就超过20万人,贝尔格莱德和索菲亚周边,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两座巴尔干的大型城市,此时已经沦为了人间炼狱。大量的普通民众因为战争不得不迁移到更偏远的地区,转而由军队在城区驻扎。 巴尔干战场局势的焦灼不仅让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惨烈,也让同盟国和协约国察觉到了更大的危机。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世界大战不管哪一方取得胜利,都必然会是一场惨胜。 战败国家自然不用多说,战胜国为了弥补惨胜的损失,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剥削战败国,从战败国获得足够的好处来填补。 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想在这场战争中落败。 德国,法国,奥匈帝国和俄国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和俄土战争,是一场更加彻底、更加残酷的世界格局战争。 如今的各国已经没有退路。要么不惜一切代价打赢战争,要么就此投降任由其他国家宰割。 面对着这样的选择,大部分国家肯定还是想要放手一搏的。 在巴尔干战场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之后,意大利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此时意大利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 英国和西班牙没有加入这场战争的原因很简单,两国和同盟国以及协约国并没有相关的同盟条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国家。 可意大利不同。意大利早就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是正儿八经的同盟国的一员。 可战争爆发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意大利仍然没有履行同盟国的义务加入到战争当中,这也让欧洲各国不免得有些讨论。 有的人嘲笑意大利政府的怯懦,鄙视他们不遵守同盟条约的无耻。 也有的人认为意大利的选择非常明智,眼下的世界大战是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不管欧洲各国是怎么讨论的,总之意大利政府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外交方面的进展。纵使德国和奥匈帝国已经多次催促意大利加入战争,意大利政府对此也没有明确的回应。 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加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 巴尔干半岛多个国家当中,没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就只剩下阿尔巴尼亚和希腊。 希腊是英国人的小弟,英国保持中立,希腊自然也会保持中立。 阿尔巴尼亚又是一个独立没几年的国家,再加上自身人口和面积都很小的原因,不参与这场战争也是相当正常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目前巴尔干半岛能参与这场战争的,基本上都已经参与了这场战争。 意大利作为距离巴尔干半岛最近的,且没有参与战争的列强国家,自然会受到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拉拢。 面对两大军事集团的拉拢,意大利政府虽然没有表达任何态度,但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如果意大利是一个彻底的中立国家,不表达任何态度实际上就是保持中立。 可意大利是同盟国的一员,不表达任何态度,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并不支持同盟国。 似乎是看到了拉拢意大利的希望,法国政府紧急联系了西班牙,希望通过西班牙王室和意大利王室之间的良好关系,劝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当中。 为了拉拢意大利这个列强国家,法国政府也算豁出去了。 法国政府先是和西班牙政府进行了交谈,向西班牙许诺了种种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战争胜利后,西班牙可以优先获得战败国的人才、工业设备和技术资料等等,这才让卡洛同意以西班牙王室的名义拉拢意大利。 卡洛之所以同意拉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除了法国开出的条件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平衡目前的欧洲局势。 虽然欧洲大战总体上是比较僵持的,但同盟国那边还是占据着优势的。 考虑到俄国国内的风险,卡洛还是希望拉拢意大利支援法国和俄国,顺带着削弱同盟国的力量。 意大利就是那种刚刚好的选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既不会对欧洲局势产生太大的影响,又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到协约国,算是两全其美了。 此时的意大利国王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卡洛的亲侄子。 虽然卡洛和自己的侄子只见过几面,但毕竟是近亲,两国王室之间的来往还是比较密切的。 随着卡洛的两个哥哥,翁贝托一世和阿玛迪奥公爵的死去,卡洛就成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唯一的长辈,在意大利王室内部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第(2/3)页